公共管理:2021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发布者:gggl发布时间:2022-03-30浏览次数:








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年)



学位授予

单位

名称:江西农业大学

代码:10410


授权学科

(类别)

名称:公共管理

代码:1204


授权级别

 ☐博士

 √硕士



2022 31


编 写 说 明

一、本报告采取写实性描述,能用数据定量描述的,不得定性描述。定量数据除总量外,尽可能用师均、生均或比例描述。报告中所描述的内容和数据应确属本学位点,必须真实、准确,有据可查。

二、本报告的各项内容须是本学位点202X年度的情况,统计时间以202X1231日为截止时间。

三、本报告所涉及的师资内容应区分目前人事关系隶属本单位的专职人员和兼职导师(同一人员原则上不得在不同学术学位点或不同专业学位点重复统计或填写)。

四、本报告中所涉及的成果(论文、专著、专利、科研奖励、教学成果奖励等)应是署名本单位,且同一人员的同一成果不得在不同学术学位点或不同专业学位点重复统计或填写。引进人员在调入本学位点之前署名其他单位所获得的成果不填写、不统计。

五、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一律按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脱密处理后编写。

六、本报告文字使用四号宋体,字数不超过15000字,纸张限用A4


  1. 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培养目标与标准

1.培养目标

本学科的发展定位与目标是以公共管理理论为支撑,突出面向“三农”,着重研究以地方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在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职能、制度安排及政策。

1)学科定位

立足江西、服务华东、面向全国、融入国际,结合江西省“三农问题”实际需要,聚焦乡村振兴,促进产学研协调发展,明确了以涉农公共管理为特色,以农村土地资源管理为优势,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管理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定位。

2)培养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要求,坚持立德与树人并重,教研究并举,着力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具有优秀品德、现代视野、创新精神,熟练掌握公共管理理论,并能应用于“农村土地管理”、“三农公共政策分析”、“涉农教育与管理”和“农村社会保障”各个领域之中,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

3)学科特色

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以下学科特色:

一是在农村土地管理、农村社区管理、“三农”政策体系、农村教育和农业高等教育、农村社会保障等领域进行系统研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其中土地资源管理是江西省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为服务江西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

二是综合利用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统计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涉农公共管理进行深入研究,推动公共管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与融合,重视实证研究,特别是定量分析方法及现代研究工具的使用,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

三是紧扣农村改革的时代主题,研究我国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前沿问题,部分研究成果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创新,为其在农村公共管理中的应用及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是本学科注重培养“T”型涉农公共管理人才,既注重培养农村公共管理人才的人文综合素质,又注重培养人才的涉农事业管理能力,有效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2.学位标准

1科学研究

(1)选题。研究生的科研须从选题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调查、收集、阅读、分析和评价有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选题。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在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选题,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书的撰写。

(2)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书首先应征得导师认可,并在举行开题报告会的前一周送达考核小组成员审阅,方可参加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由考核小组进行论证,论证通过者,以书面形式报所在学院审批备案。在此基础上,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尽快拟定论文的具体工作计划,并予以实施。具体要求按《江西农业大学关于学术型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规定》执行。

(3)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是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的基石,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动手完成。研究生在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过程中,在导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适当的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采集规范,能运用正确的统计方法和手段,自己动手取得学位论文所需要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

2学位论文

(1)论文工作中期报告。为使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得到所在学科集体的帮助,应阶段性的向所在学科教师做科研报告。进入论文中期阶段后,由硕士研究生报告科研工作的阶段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听取建议,改进论文工作。

中期研究报告后,由硕士生填写《江西农业大学攻读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报告情况表》,由指导教师审核后,送交研究生处备案。

(2)撰写学位论文的要求。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应表明作者硕士研究生应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选题体现学科前沿和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创新性。

学位论文应是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完成的。

论文的结论和所引用的资料详实准确。

论文有独立见解。

硕士学位论文字数在3

4万字。

学位论文必须遵守学术规范。

硕士研究生用于做学位论文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3)论文送审、答辩与学位授予。研究生必须完成上述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论文发表及学位论文等各项都达到规定的要求,经导师同意,论文经盲审通过后,学位论文方可提交答辩。由学院按照《江西农业大学学位授予细则》的要求,组织论文评审和答辩委员会。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提交校学位委员会审批,审批通过者,即可授予学位,颁发硕士学位证书和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二)基本条件建设情况

1.培养方向

本学位点紧密结合农业院校的背景,以公共管理理论为支撑,紧贴江西“三农”问题实际,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促进产学研协调发展,明确以涉农公共管理为特色,以农村土地资源管理为优势,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与管理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培养方向,着重研究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在乡村治理、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职能、制度安排及政策。

目前本学科下设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及MPA学位授予点,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学科方向。其中,土地资源管理学科下设土地遥感与信息、土地规划、土地经济和土地资源利用与评价等4个研究方向,将3S等高新技术运用于土地资源管理之中,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以及针对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相关经济、政策与制度研究是本学科长期发展所形成的特色;行政管理学科下设公共政策分析和乡村(政府)治理等2个研究方向,较好适应科学治理发展要求与公共部门职业化的趋势,更加注重涉农公共治理研究,推动公共管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与融合,重视实证研究,尤其是定量分析方法及现代研究工具的使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下设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和教育政策与法规等三个研究方向,学科坚持面向“三农”领域,注重培养既具备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的较强专业素质和能力,又能胜任涉农公共治理综合素质和能力的“T”型公共管理人才;社会保障学科下设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2个研究方向,学科紧扣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主题,重点研究我国“三农”领域社会保障及其公共治理政策中的前沿问题;MPA包括地方政府管理、国土资源管理、涉农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和教育管理,该学科积极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其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创新。

2.师资队伍

1)队伍规模及结构

培养人才,教师是关键。本学科现有现有专任教师58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0人,讲师23人。有硕士生导师1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8人,包括省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优秀教师10人;学科组引进优秀人才4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29人次;同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通过江西省“双千”计划柔性引进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岳天祥研究员;社会保障专业依托江西省首批引进培养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短期人才项目,柔性引进上海财经大学汪伟教授。目前,本学科已形成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专业素养深、实践能力强、创新氛围浓的专职教师队伍和一支经验丰富、教学能力突出、责任意识较强的兼职教师队伍。

2)教学团队

本学科拥有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与管理等4支责任感强、学严谨、热心从教、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特色鲜明的教学团队。其中,土地资源管理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

针对公共管理社会实践性和政策时效性强的特点,各教学团队注重从实际出发,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与省国土资源厅、省卫计委、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及相关市、县行政部门建立良好关系,多种形式聘任了一批政治素质良好、专业理论、实践经验丰富、热心育人的兼职教师(导师)队伍,成为学科教学团队的重要力量。

3.科学研究

本学科遵循学科规律,传承百年老校农科传统优势和特色,服务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紧密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研究。其中,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已形成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土地利用经济与政策、土地遥感与信息技术等4个相对稳定的领域;社会保障学科重点研究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农村养老保险参与的影响因素问题;行政管理二级学科集中在农村公共服务、农户参与式水利灌溉管理、农村治理、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性、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研究处于省内领先水平;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突出把“三农”教育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在农民工子女教育行为与政策、高等教育管理及其与经济互动关系等领域的研究更加集中。

(1)论文成果

2021年度,学科成员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Current Zo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Geocarto International》、《Geoderma》、《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农业工程学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农业现代化研究》、《水土保持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农林经济管理学报》等上发表论文61篇,其中SCI7篇,EI2篇,CSSCI1篇,CSCD6篇。

(2)科研项目

横向课题(3项)李峰:《基于新冠疫情背景下我国化工行业区域化发展问题研究》;罗志军:《德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用途管制与节约集约专题》;钟海燕:《赣江新区直管区区域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建设可行性研究》

纵向课题(9项):

国家级一般项目:聂志平:《空巢小农户绿色农业生产行为与政策扶持机制研究——基于江西省的调查》;徐凌:《清儒学术书信词语释训材料整理与研究》

省(部)级重点项目:李道和:2022年江西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

省(部)级一般项目:封玫:《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一户一宅”制度风险及其治理效能研究》;罗志军:《粮食主产区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格局、形成机制与管控措施研究》;徐凌:《一理念、双平台、三途径、四融合”体系对农林高校文化素质类课程教学重构与提升研究》;杨峰:《江西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周利平:《乡村“五大振兴”耦合协调水平:测度、障碍因子诊断及提升路径研究》;周利平:《高校毕业生留赣就业行为:影响机理及政策干预研究》

3)其他成果奖励

周利平:《Two New Approaches for Multi-Attribute Group Decision-Making With Interval-Valued Neutrosophic Frank》,获江西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陈洋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百年村治的动态演进及发展趋势——基于价值-目标-主体框架的分析》,获江西省公共管理学会年会论文二等奖。

4)学术交流情况

郭熙:3rd ISMC Conference - Advances in Modeling Soil Systems Zoom links and Gather.Town links

陈洋庚:2021年江西省公共管理学会年会

陈洋庚:2021年中国社会学会年会

魏  毅:2021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乡村振兴专业委员会年会:2021年江西省教育学会教育经济专业委员会年会

4.教学科研支撑

2021年度,本学科(专业)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各级课题54项,新增立项各级课题14项,科研经费累计到账188.4万元;发表论文62篇(其中SCI论文8篇,EI论文2篇,CSSCI论文1篇,北大核心论文16篇,CSCD核心论文6篇);公开出版专著与教材2部;获得“江西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致力社会服务,在研“德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用途管制与节约集约专题”、“奉新县生态保护红线评估优化”等十余项社会服务项目,为江西地方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围绕地方发展能力提升,形成了系列对策建议报告,有1份咨询调研报告获省级以上领导书面肯定性批示;学科教师深入吉水县等地参加江西省乡村振兴大讲堂10余次,累计培训相关技术人员1300余人次,广泛获得相关各方好评;加强交流合作,拓宽研究视野,学科教师1人次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3人次参与国内学术交流活动,研究生21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并邀请国内外学者来校或线上进行学术交流或科研合作5人次。

5.奖助体系

为鼓励本学科(专业)研究生全面发展、科研冒尖、学术创新,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构建了包含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学业奖学金、校研究生奖学金、研究生新生奖学金、科研竞赛奖励、国家助学金、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助学金、硕士生助研津贴等在内的多层次、高标准、全覆盖研究生奖助体系。由学院研究生部牵头、多方协商监督,根据上级有关政策、文件精神和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制定“研究生奖学金评分细则”“科研竞赛奖励实施办法”等具体奖助实施方案,并由学院领导、学科点负责人、研究生导师、研究生代表、研究生秘书等多方组成学院研究生奖学金评审委员会,负责本学科(专业)研究生奖学金的申请组织、评审等工作。

2021年度,本学科2位同学获国家奖学金、2位同学获省政府奖学金、39位同学获研究生新生奖学金、3位同学获得科研竞赛奖励、40%同学获学业奖学金、60%同学获校研究生奖学金,100%同学获国家助学金。2021年度本学科研究生累计获得150余万元奖助学金,生均获得奖助学金1.5万余元,实现本学科研究生奖助学金多层次、高标准、全覆盖建设目标,较好地激励了广大研究生勤奋学习,认真从事科学研究。

(三)人才培养情况

1.招生选拔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主要采用普通招考和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制度。所有考试严格执行《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和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规定的报考条件及相关要求。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部分。复试内容包括对考生学术水平的考查、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及体格检查等。学术水平考查主要考察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对本学科前沿知识及最新研究动态掌握情况等,并进行外国语能力测试。

为保证生源质量,本学科组织专业任课教师、专业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力量加大宣传、鼓励本学科相关本科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报名“推免”、应届历届毕业生报考等措施。学科考生生源充足且质量良好,2021年共录取44研究生均为第一志愿,报到率100%

2.思政教育

 本学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嘱托,协调推进“三全”育人,“厚德载物、抱朴守真”的江农精神在学科专业建设中落地生根。

坚持党建引领育人。落实基层党建“三化”建设和“三全”育人要求,创新“党建+学科(专业)”育人模式,设置研究生、本科生党支部,安排教师党员担任支部书记,实施院领导联系研究生党支部、党员导师上党课和“一本导师”等制度,并纳入育人考核指标体系。严格规范组织发展工作,切实发挥学生党支部和党员在学科专业建设及育人中的战斗堡垒与和先锋模范作用。2021年发展研究生党员22名、本科生党员57名;涌现11名校优秀研究生干部、15名校优秀研究生。

强化课程思政育人。注重党史学习教育与学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相结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井冈山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共大精神等融合专业课程教学,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协同育人。获批省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项;省教改课题2项,省教育规划课题2项,校级课程思政教改立项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校级一流课程1项,发表论文6篇。

深化社会实践育人。锚准地方“三农”,构建“学院统筹、学科支撑、项目依托、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长效机制,组织师生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主战场,在开展社会调查、“三下乡”、劳动实践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经典艺术作品欣赏导读、志愿服务活动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质量。2021年研究生、本科生获学科专业竞赛省级以上竞赛奖项38人(次)。其中,郭熙教授和叶英聪博士共同指导的“耕地医生——做粮食安全的守护者”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高教主赛道铜奖、江西省高教主赛道初创组省级银奖,“聚土生金,集土有方”项目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校级一等奖。研究生谢川川同学获得2021年江西省和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本科生就业率超过90%,研究生就业率100%

强化意识形态育人。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常态化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严把教材选用关。规范教师课堂教学纪律,建立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及违规处理办法和听课规定等制度。突出师德师风标准,严把研究生导师遴选关和研究生招生录取关,实施师生学术行为规范管理和奖惩制度。实行讲座、研讨会、论坛等阵地的审批及台帐制度。加强自媒体督查监管,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五是加强思政全员育人。认真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构建党团书记、思政课教师、学工干部、辅导员、导师、学生干部共同参与的思政队伍。实施“1+N”学科团队集体导师制。学院现有包括专兼职思政干部12人,班主任9人,研究生导师19人。2021年有4人被评为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人被评为校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1人获省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优秀班主任4人,校“三育人”先进集体1个、先进个人6人。

3.导师指导

本学位点导师队伍的选聘、培训、考核情况,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制度要求和执行情况,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制度建设和落实情况(博士学位授权点填写)。

4.学术训练

本学科点深入贯彻落实《江西农业大学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工作办法(试行)》的文件要求,从制度的根本上对学术训练及科教融合培养研究生成效进行质量的保障与监督。不仅良好地适应了我校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对高层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更加强本学科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教育内涵的提升。

为发挥本学科专业优势,切实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研究生教学理念,本学科教学团队针对该专业政策性、实践性强的专业特征,提出了“以调研能力强基、以实践需求选题、以综合培养提能”的培养模式。一年以来,基于各类社会实践,该培养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学生参与各类发表学术论文36篇,包括SCI收录6篇、CSCD收录5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9篇;二是研究生先后获得各类比赛奖项(校级以上各类竞赛)40项;三是研究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及论文参会热度空前高涨。

此外,根据《江西农业大学经费支出管理办法》(赣农大党办[2016]35)、《江西农业大学财务管理办法》(赣农大党[2016]47)、《江西农业大学差旅费管理办法(修订)(赣农大发[2017]29)及其他一些财务规范的要求,对学科(专业点)一系列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和修订。按照《江西农业大学校级重点培育学科(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重点学科资金的开支范围、比重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并以学科点牵头,专门组织相关分管领导、学科(专业)教师,共同制定了《江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重点培育学科著作资助细则》,在建设周期内按年度分别制定学科经费预算。以上财务管理制度的修订及制定从根源上保证了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完整性,使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建设资金使用有章可依。   

5.学术交流

学科点一直以来重视、鼓励师生参加学术交流,以了解国内外专业前沿动态,学习先进教学科研经验。本年度,学科点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支持教师进行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共4人次,邀请国内外学者来校或线上进行学术交流或科研合作5人次,研究生参加国内学术交流活动21人次,拓宽了广大师生的研究视野。

6.论文质量

本年度,学科点严格执行学位论文规范、评阅规则和核查办法,强化指导老师责任、实行计划控制法和目标管理法,把控研究生毕业论文评审程序和质量要求。毕业生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100%,全部毕业生均通过答辩顺利毕业,并且每位硕士毕业生在毕业之际均在国内正式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

7.质量保证

学位点在研究生的导师互选、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学位论文预审及预答辩、学位论文查重及外审、学位论文答辩等各个培养环节严格把关,建立了师生学术讨论记录、教师授课互听及专业学术报告等制度,师生通过微信群、QQ群及现场交流等形式开展专业课程、论文撰写等主题交流,严把学生教育质量关。同时,学科点积极举办与分享各类学术交流会,通过设立研究生专业学术报告会参加考勤积分制,督促研究生向优秀学者学习并了解相关的研究前沿问题与方法,以培养研究生学术素养、激发学生科研兴趣、提升学术能力。

8.学风建设

本学科点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教育部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相关文件要求,在新生入学、培养过程、毕业答辩和导师培训等环节多措并举,为切实引导引导研究生树立学术规范理念,不断提升科学道德水平,避免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具体举措如下:

构建长效机制,引领向上风气。组织开展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围绕研究生教育培养管理和科学道德建设开展系列座谈,听取资深教授、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代表等各方面意见建议。及时发现和解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研究生科学道德进行常态化、全方位监督,引导广大师生自觉成为优良科学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

加强教育引导,规范学术行为。不断加强学生科学道德素养教育,定期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贯彻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要求。将科学道德教育纳入新生入学第一课,在全校和各学院入学教育大会上进行科学道德规范专题讲座;严格开展研究生学位论文查重检测工作,对所有申请学位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确保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注重师资培育,落实教育责任。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和师德考核工作小组,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和科术道德建设。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不断强化对研究生导师资格审定、师德师风、工作业绩等的监督和管理,要求导师对其指导的研究生进行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并对学生学术成果规范性进行检查和审核。

9.管理服务

1)思想政治引领服务

将支部建在学科专业上,突出“党建+”育人。学位点积极落实基层党建“三化”建设和“三全”育人要求,创新“党建+学科(专业)”育人模式,设置研究生、本科生党支部,安排教师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实施院领导联系研究生党支部、党员导师上党课和“一本导师”等制度,并纳入育人考核指标体系。严格规范组织发展工作,切实发挥学生党支部和党员在学科专业建设及育人中的战斗堡垒与和先锋模范作用。

意识形态管控保“全员育人”。首先,学科点建立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常态化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同时,优化师德师风标准,严把教材选用关,规范教师课堂教学纪律,建立了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和奖罚制度以及师生学术行为规范管理制度。其次,学科点认真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构建党团书记、思政课教师、学工干部、辅导员、导师、学生干部共同参与的思政队伍。实施“1+N”学科团队集体导师制。

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改革和实施,本年度学科点在教学上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成果申报省厅级教学类科研课题6项;公开发表教学类论文8篇;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大赛获省级三等奖一项,校级一等奖一项,三等奖2项。

2)师资实力提升服务

本年度,学位点通过实行院长、学科带头人及专业负责人两级管理制度,为学科点的师资力量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方面,密切关注高端人才资源信息,多举措并行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端人才4人,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努力壮大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进一步增强教学科研团队实力,提升教师影响力和职称级别。共助力2名教师晋升教授、3人晋升副高。一年来,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均取得了丰硕成果,立项国家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6项,承接地方公共管理类横向项目5项。出版专著6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8篇,其中,北大核心及以上高质量论文10篇。

10.就业发展

本学科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着力提高毕业生核心竞争力。

2021年本学科硕士毕业生有32人,就业率为100%。从就业形势来看,协议就业为主要形式,占比100%;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进入高校占25%,进入科研院所占6.25%,进入其他事业单位(包含医疗、中初教育、部队、国家项目等)占21.87%,企业就业占21.87%,机关就业占21.87%,无人自主创业;从就业地域来看,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江西、广东等五个省份,江西省就业人数最多,“留赣兴赣”成效显著,占比达62.5%

为了解本学科毕业生就业发展质量,特通过对用人单位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电话访谈等形式进行综合调研。经调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评价较为满意,其中对工作能力、敬业精神、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满意度颇高。二是认为本学科研究生专业设置符合行业发展需求,所学专业与岗位相关度比较相关并给予高度评价。三是希望本学科能够拓宽招生规模,能够保证为各类企事业单位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

(四)服务贡献情况

1.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

本学科点高度重视服务科技进步,充分发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交叉融合优势,为科技进步提供助力。2021年学位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江西省公共管理学会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江西省第十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江西省第十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三等奖1项;有2项成果实现转化,获专利授权3项,科技转化率和授权专利数与往年相比都有显著提升;出版学术专著2部,分别是《土地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实验教程》《江西省茶产业发展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有效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知识传播与科技进步。

2.服务社会成效显著

学科点瞄准地方“三农”,构建“学院统筹、学科支撑、项目依托、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长效机制,组织师生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规划和咨询主战。学位点全年与3个企业进行多项合作,服务企业收益良好。学科新增城区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更新、区域富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赣江新区、鹰潭市、景德镇市等国土空间规划50多项社会服务项目,为江西地方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围绕提升国土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等形成了系列对策建议报告,先后有2份咨询调研报告获省级以上领导批示或部门采纳。主动参与《江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21-2030)》编制工作,完成《乡村振兴人才规划》内容的起草。学科点师生助力“江西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第三方评估”负责江西省2个县、参与重庆市2个县的考核评估汇编脱贫攻坚实践的成功案例乡村人才培育培训等工作,公开出版与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有关的专著和教材4部,主要成果获得了业界及相关各方好评。主办及参与江西省国土空间规划、估价师继续教育、土地整治等培训活动6次,组织教师深入吉水县等地参加江西省乡村振兴大讲堂10余次,累计培训相关技术人员1300余人次,深入乡村一线、服务经济发展,获得业界及相关各方好评。

3.注重文化建设创新

(1)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品欣赏导读。本学位重视发挥人文学院人才、专业优势,结合2021级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安排或专业学术活动,选聘专业教师为本学科研究生开展《论语》、红色经典艺术作品等赏析导读,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促进优秀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探索“农文”学科协同的劳动教育新模式。20216月初,本学科主动寻求农学院专业人才培养资源协同支持,组织本学科26名研究生深入农学院水稻种植实验基地开展插秧体验活动,让青年学生亲身感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深刻道理, 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文化素养,增强学生服务“三农”的真挚情怀。

4.服务社会典型案例

案例一:创新“调研强基、实践选题、综合提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为切实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研究生教学理念,本学科(专业)特别是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团队针对该专业政策性、实践性强的专业特征,提出了“以调研能力强基、以实践需求选题、以综合培养提能”的培养模式(如图)。该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并获得江西省第十六批高校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图1:“调研强基、实践选题、综合提能”培养思路示意图

 该培养模式很好地解决了研究生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研究内容与现实需求脱节”的问题,大大增强了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通过深入社会调研,研究生能够真实了解现实需求,在为书本上的理论找到落脚载体的同时,也更加明确了实践对研究的需求,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或去充实理论学习,找准了学习方向,增强了学习信心,为学以致用奠定了基础。

2021年接续完善推行培养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首先发表学术论文43,包括SSCI收录1篇,中科院1SCI收录1篇、CSSCI收录3篇,CSCD收录5篇、中文核心期刊25篇,主持课题4项;其次研究生先后获得各类比赛(校级以上学科竞赛)33项,其中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10项;三是研究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及论文参会2021年各类会议上成果获奖10余次。

 该模式不断自我完善过程中,也在发挥着扩散推广作用。据悉,该模式已经应用到了本校多个专业的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培养中。此外,该模式还得到了多所高校的校外推广。

案例二:致力基层服务  助推乡村振兴  讲好“三农”公共管理故事

本学科(专业)坚持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为己任,长期扎根于中国农村实践大地、解决农村公共治理难题,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强化“三农”政策咨询。2021年,学科团队先后完成“鄱阳县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城区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更新、区域富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赣江新区、鹰潭市、景德镇市等国土空间规划等社会服务项目20多项,查清影响耕地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治理障碍因素具体措施,形成系列咨询调研报告。其中2份咨询调研报告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和上级相关部门采纳,为确保全省粮食生产和农业生态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积极参与民主党派、社会团体调研活动,撰写资政报告1篇,向省政协提交涉农提案3项,社会反响良好,得到省领导充分肯定。

助力地方扶贫评估工作。学科点师生投身脱贫攻坚评估调研,为地方扶贫监测工作献计出力。先后参与“2021年江西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第三方评估”等项目的实地调研活动,遴选出南昌市一批脱贫攻坚实践的成功案例,汇编出版《使命担当:南昌市脱贫攻坚典型案例与先锋模范》一书。

服务江西乡村人才振兴。学科团队瞄准地方“三农”,投身乡村振兴人才培育主战场,深入基层,开展“农业大讲坛”“一村一名大学生”等人才培育活动,积极主办及参与江西省国土空间规划、估价师继续教育、土地整治等培训活动,累计培训相关技术人员1300余人次,公开出版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等有关的专著和教材3部,主要成果获得业界及相关各方好评。学科点还派出多名农业科技特派员指导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促进了乡村振兴工作进程。

  1. 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本学位点本年度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1)学科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引进难。本年度公共管理学科只引进了1名博士,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的引进困难,成为本学科(专业)建设提质上水平的“卡脖子”痛点。

2)学科平台与建设经费相对不足。本年度学科(专业)平台建设专项建设经费使用与建设要求不适应,难以完成土管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和公管专业省级一流专业的验收。

3)学位点师生参与学术交流的力度相对不大。因疫情影响,本年度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4人次,研究生参与国内学术交流活动21人次,师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力度还不够,有待于进一步拓宽和加强。

  1. 下一步建设计划

本学科(专业)包括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与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四个二级学科点,以及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士中设有土地资源学二级学科点,形成了“本--博”的一贯制培养模式。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9年被教育部列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总的建设目标:十四五期间,围绕以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实践提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理论,讲好公共管理学中国故事为主线,运用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自然资源学、统计学等多学科思维,促成多学科、跨领域整合,努力推动本学科(专业)在全国高校学科综合评价中实现C+突破,积极申报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突破省一流专业、争创国家一流专业。

具体建设目标:

1.思政教育,具体指标:新增各类省级课程5-6门。

2.建设队伍,具体目标:新增博士教师6-10名,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10名左右,依托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经济等博士授权点新增博士研究生导师3-4名。

3.人才培育,具体目标:研究生招生稳定增长,力争省级优秀毕业论文4-6篇,争取实现国家三大赛的省级奖项3-4项,国家级奖项1-2项,毕业生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4.科学研究,具体目标:新增国家级(含教育部)课题5-8项,省部级课题15项左右,力争新增省部级科研奖励2-3项,省级教学类奖励4-5项。

5.社会服务,具体目标:新增社会服务项目15项左右,提交相关政府咨询报告20篇左右,力争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10次左右。

6.国际交流,具体目标:新增参与国际会议5-10次,主办或者承办国际会议3次左右,力争国际交流师生人数超过50人次。

附件:公共管理:2021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