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2年)
2023 年3月 1日
编 写 说 明
一、本报告采取写实性描述,能用数据定量描述的,不得定性描述。定量数据除总量外,尽可能用师均、生均或比例描述。报告中所描述的内容和数据应确属本学位点,必须真实、准确,有据可查。
二、本报告的各项内容须是本学位点2022年度的情况,统计时间以2022年12月31日为截止时间。
三、本报告所涉及的师资内容应区分目前人事关系隶属本单位的专职人员和兼职导师(同一人员原则上不得在不同学术学位点或不同专业学位点重复统计或填写)。
四、本报告中所涉及的成果(论文、专著、专利、科研奖励、教学成果奖励等)应是署名本单位,且同一人员的同一成果不得在不同学术学位点或不同专业学位点重复统计或填写。引进人员在调入本学位点之前署名其他单位所获得的成果不填写、不统计。
五、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一律按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脱密处理后编写。
六、本报告文字使用四号宋体,字数不超过15000字,纸张限用A4。
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本部分可参考本学位授权点《学位授权点抽评要素》、《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学位授权点基本状态信息表》等主要内容进行编写,但不限于上述内容。编写时应体现本学位授权点的特色和人才培养水平,相关数据统计可以使用图表表示。博士学位授权点涉及博士、硕士内容不同的部分可分别描述。】
(一)培养目标与标准
1.培养目标
本学科的发展定位与目标是以公共管理理论为支撑,突出面向“三农”,着重研究以地方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在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职能、制度安排及政策。
(1)学科定位
立足江西、服务华东、面向全国、融入国际,结合江西省“三农问题”实际需要,聚焦乡村振兴,促进产学研协调发展,明确了以涉农公共管理为特色,以农村土地资源管理为优势,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与管理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定位。
(2)培养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要求,坚持立德与树人并重,教学与研究并举,着力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具有优秀品德、现代视野、创新精神,熟练掌握公共管理理论,并能应用于“农村土地管理”“三农公共政策分析”“涉农教育与管理”和“农村社会保障”等领域之中,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
(3)学科特色
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以下学科特色:
一是在农村土地管理、农村社区管理、“三农”政策体系、农村教育和高等农业教育、农村社会保障等领域进行系统研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其中土地资源管理是江西省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为服务江西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
二是综合利用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统计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涉农公共管理进行深入研究,推动公共管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与融合,重视实证研究,特别是定量分析方法及现代研究工具的使用,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
三是紧扣农村改革的时代主题,研究我国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前沿问题,部分研究成果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创新,为其在农村公共管理中的应用及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是本学科注重培养“T”型涉农公共管理人才,既注重培养农村公共管理人才的人文综合素质,又注重培养人才的涉农事业管理能力,有效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2.学位标准
1.科学研究
(1)选题。研究生的科研须从选题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调查、收集、阅读、分析和评价有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选题。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在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选题,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书的撰写。
(2)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书首先应征得导师认可,并在举行开题报告会的前一周送达考核小组成员审阅,方可参加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由考核小组进行论证,论证通过者,以书面形式报所在学院审批备案。在此基础上,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拟定论文的具体工作计划,并予以实施。具体要求按《江西农业大学关于学术型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规定》执行。
(3)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是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的基石,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动手完成。研究生在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过程中,在导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适当的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采集规范,能运用正确的统计方法和手段,自己动手取得学位论文所需要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
2.学位论文
(1)论文工作中期报告。为使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得到所在学科集体的帮助,应阶段性的向所在学科教师做科研报告。进入论文中期阶段后,由硕士研究生报告科研工作的阶段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听取建议,改进论文工作。
中期研究报告后,由硕士生填写《江西农业大学攻读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报告情况表》,由指导教师审核后,送交研究生处备案。
(2)撰写学位论文的要求。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应表明作者硕士研究生应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选题体现学科前沿和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创新性。
①学位论文应是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完成的。
②论文的结论和所引用的资料详实准确。
③论文有独立见解。
④硕士学位论文字数在3
4万字。
⑤学位论文必须遵守学术规范。
⑥硕士研究生用于做学位论文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3)论文送审、答辩与学位授予。研究生必须完成上述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论文发表及学位论文等各项都达到规定的要求,经导师同意,论文经盲审通过后,学位论文方可提交答辩。由学院按照《江西农业大学学位授予细则》的要求,组织论文评审和答辩委员会。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提交校学位委员会审批,审批通过者,即可授予学位,颁发硕士学位证书和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二)基本条件建设情况
1.培养方向
本学位点紧密结合农业院校的背景,以公共管理理论为支撑,结合江西省“三农问题”实际需要,聚焦乡村振兴,促进产学研协调发展,明确了以涉农公共管理为特色,以农村土地资源管理为优势,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与管理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培养方向,着重研究以地方政府为重点的公共部门在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职能、制度安排及政策。
目前本学科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及MPA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学科方向:其中,土地资源管理包括土地遥感与信息、土地规划、土地经济和土地资源利用与评价,将3S等高新技术运用于土地资源管理之中,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以及针对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相关经济、政策与制度研究是本学科长期发展所形成的特色;行政管理包括公共政策分析和政府治理,该学科不仅适应科学管理发展要求与公共部门职业化的趋势,还对涉农公共管理进行深入研究,推动公共管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与融合,重视实证研究,尤其是定量分析方法及现代研究工具的使用;教育经济与管理包括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和教育政策与法规,该学科注重培养“T”型涉农公共管理人才,既注重培养农村公共管理人才的人文综合素质,又注重培养人才的涉农事业管理能力;社会保障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该学科紧扣农村改革的时代主题,研究我国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前沿问题;MPA包括地方政府管理、国土资源管理、涉农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和教育管理,该学科积极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其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创新。
2.师资队伍
(1)人才队伍规模及结构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本学科现有师资队伍达57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7人,讲师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3人,硕士生导师共计18人,包括省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优秀教师10人;学科组引进优秀人才2人。其中,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通过江西省“双千”计划柔性引进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岳天祥研究员;社会保障专业依托江西省首批引进培养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短期人才项目,柔性引进上海财经大学汪伟教授,已形成了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专业素养深、实践能力强、创新氛围浓的专职教师队伍和一支经验丰富、教学能力突出、责任意识较强的兼职教师队伍。
(2)教学团队
本学科拥有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与管理等四支年富力强、勇于创新、责任感强、治学严谨、热心从教、特色鲜明的教学团队,其中土地资源管理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
针对公共管理社会实践性和政策时效性强的特点,各教学团队非常注重与社会实践部门的实际工作业务相结合,通过与省国土资源厅、省卫计委、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及相关市、县行政部门建立良好关系,深化教学改革,打造精品课程,锻炼、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团结合作精神好,责任感强、治学严谨、热心从教,注重教书育人的教学团队,保证了公共管理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在锻炼教师队伍、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3.科学研究
本学科遵循学科规律,传承百年老校农科传统优势和特色,服务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紧密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研究。其中,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已形成了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土地利用经济与政策、土地遥感与信息技术等4个相对稳定的领域;社会保障二级学科重点研究了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农村养老保险参与的影响因素问题;行政管理二级学科集中在农村公共服务、农户参与式水利灌溉管理、农村治理、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性、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研究处于省内领先水平;教育经济与管理二级学科突出把“三农”教育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在农民工子女教育行为与政策、高等教育管理及其与经济互动关系等领域的研究更加集中。
(1)论文成果
2022年度,学科成员先后在国内外权威期刊《Current Research in Food Sci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harmacology》《Informatica》《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Ecological Indicators》《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Catema》《茶叶科学》《林业经济》《世界农业》《农业考古》《农业经济与管理》《地域研究与开发》《环境工程技术学报》《中国土地科学》《世界地理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5篇,其中SCI9篇、CSSCI6篇、CSCD5篇。
(2)科研项目
横向课题(5项):
①陈美球:《赣州市空间规划专题研究》,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
②张婷:《江西省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与规范管理第三方考核评估》,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
③黄宏胜:《江西省耕地保护研究》,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
④赵丽红:《2022年度江西省部分县级行政区水土流失数据数字化及野外复核》,其他课题
⑤郭熙:《余江区区级及黄庄等七个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
纵向课题(27项):
国家级一般项目:
①周利平:《“晓之以理”还是“动之以情”?家庭农场耕地生态保护行为:形成机理、福利效应与政策模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②徐凌:《清儒学术书信词语释训材料整理与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③段祖青:《道教典籍选刊三种之一《岘泉集》》,国家基础研究
④孙尊章:《《论语》中古注疏词汇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⑤李道和:《政府规制对家庭农场农产品安全生产行为影响研究——基于江西省调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⑥聂志平:《乡村振兴中空巢小农就地兼业行为及其优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⑦聂志平:《空巢小农户绿色农业生产行为与政策扶持机制研究——基于江西省的调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⑧李辉婕:《风险感知、情境差距与农户极端气温灾害适应性行为——基于鄱阳湖区种粮大户的调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省(部)级重点项目:
杨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调查研究》,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
李道和:《2022年江西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江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魏毅:《教育精准扶贫与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衔接研究》,江西省社科规划办重点项目
省(部)级一般项目:
①周利平:《家庭农场耕地生态保护行为研究:形成机理、福利效应与政策模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②封玫:《农民职业教育中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以“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为平台》,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
③李文:《高校毕业生留赣就业质量:现状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
④李辉婕:《江西省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绩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
⑤邹晓娟:《江西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体系策略研究》,江西省社科规划办一般项目
⑥徐凌:《一理念、双平台、三途径、四融合”体系对农林高校文化素质类课程教学重构与提升研究》,江西省高校教改立项资助项目
⑦周利平:《乡村“五大振兴”耦合协调水平:测度、障碍因子诊断及提升路径研究》,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⑧杨峰:《江西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江西省社科规划办一般项目
⑨封玫:《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一户一宅”制度风险及其治理效能研究》,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⑩徐恩煊:《高校音乐实践教学与市场化平台构建研究》,省(部)级科研平台
⑪孙尊章:《百年古文字学教学研究》,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
⑫周利平:《高校毕业生留赣就业行为:影响机理及政策干预研究》,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
⑬徐恩煊:《抚州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和利用的研究》,省(部)级科研平台
⑭谢梦洁:《朝鲜朝诗坛对陶渊明的接受研究》,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⑮罗志军:《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岸线资源,打造南昌城市岸际线研究》,江西省社科规划办一般项目
⑯郭细根:《永丰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江西省社科规划办一般项目
(3)其他成果奖励
孙波:《江西省耕地质量提升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4)学术交流情况
①郑瑞强:研究生如何开题选题
②张书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社会治理的行为方案
③孙尊章:《世说新语》导读
④郭如良:《期刊主编谈论文选题与投稿》
⑤尹利民:如何写好一篇论文
4.教学科研支撑
2022年度,本学科(专业)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国家、省部、市厅各级课题45项,新增立项各级课题13项,科研经费累计到账220.88万元;发表论文45篇(其中SCI论文9篇,CSSCI论文6篇,北大核心论文8篇,CSCD核心论文5篇);公开出版专著与教材6部;致力社会服务,在研“江西省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与规范管理第三方考核评估”“2022年度江西省部分县级行政区水土流失数据数字化及野外复核”等七项社会服务项目,为江西地方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围绕地方发展能力提升,形成了系列对策建议报告,有2份咨询调研报告获省级以上领导书面肯定性批示;学科教师深入吉水县等地参加江西省乡村振兴大讲堂30余次,累计培训相关技术人员3000余人次,广泛获得相关各方好评;加强交流合作,拓宽研究视野,学科教师1人次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3人次参与国内学术交流活动,研究生52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并邀请国内外学者来校或线上进行学术交流或科研合作5人次。
5.奖助体系
为鼓励本学科(专业)研究生全面发展、科研冒尖、学术创新,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构建了包含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学业奖学金、校研究生奖学金、研究生新生奖学金、科研竞赛奖励、国家助学金、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助学金、硕士生助研津贴等在内的多层次、高标准、全覆盖研究生奖助体系。由学院研究生部牵头、多方协商监督,根据上级有关政策、文件精神和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制定“研究生奖学金评分细则”、“科研竞赛奖励实施办法”等具体奖助实施方案,并由学院全体领导、学科点负责人、研究生导师、研究生代表、研究生秘书等多方组成学院研究生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全面负责本学科(专业)研究生奖学金的申请组织、评审等工作。
2022年度,本学科(专业)1位同学获国家奖学金、1位同学获省政府奖学金、28位同学获研究生新生奖学金、11位同学获得科研竞赛奖励、40%同学获学业奖学金、60%同学获校研究生奖学金,100%同学获国家助学金。2022年度本学科(专业)研究生累计获得、到账160余万元奖助学金,生均获得奖助学金1.4万余元,实现本学科(专业)研究生奖助学金多层次、高标准、全覆盖建设目标,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广大研究生勤奋学习,认真从事科学研究。
(三)人才培养情况
1.招生选拔
2022年本学位点总共录取硕士研究生58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36人。为进一步做好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确保研究生生源数量和质量,本学位点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分别组织“2022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强农兴农’、研途江农——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直播”宣讲会。多名骨干教师分别围绕为什么要考研究生、如何备考、如何选择专业等问题,深入学生中开展志愿服务,为学生答疑解惑。
2.思政教育
本学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立德树人初心,践行强农兴农使命,协调推进“三全”育人,“厚德载物、抱朴守真”的江农精神在学科专业建设中落地生根。
⑴支部建在学科专业上,突出“党建+”育人。落实基层党建“三化”建设和“三全”育人要求,创新“党建+学科(专业)”“党建带团建”育人模式,设置研究生、本科生党支部,安排教师党员担任支部书记,实施院领导联系研究生党支部、党员导师上党课和“一本导师”等制度,并纳入育人考核指标体系。严格规范组织发展工作,切实发挥学生党支部和党员在学科专业建设及育人中的战斗堡垒与和先锋模范作用。一大批研究生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守护校园和师生安全。2022年全院研究生中有19名预备党员按期转正式,吸收预备党员17名,确定入党积极分子15名;本科生中有47名预备党员按期转为正式党员,吸收预备党员36名,确定入党积极分子81名;涌现17名校优秀研究生干部、14名校优秀研究生、4名校优秀毕业研究生。
⑵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强化课程思政育人。落实新文科、新农科建设要求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井冈山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共大精神等融入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协同育人。2022年土地资源管理教学团队被确定为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获批省教育规划课题4项、江西省社科规划办课题3项、省教改项目1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1项;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
⑶服务乡村振兴促“双创”,深化社会实践育人。锚准服务乡村振兴,构建“学院统筹、学科支撑、项目依托、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长效机制,组织师生在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三下乡”、劳动实践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经典艺术作品欣赏导读、志愿服务活动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质量。致力法治乡村——“一村一名法律顾问”农村普法宣传,2022年学院荣获“2016-2020全国依法治理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称号,2篇专题调研报告获省领导批示;获批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1项;“中科玮一一做地治理修复领航者”在第八届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赛道中荣获银奖,获“吉新杯”江西省第四届大学生国土空间规划技能大赛一、二等各1项;全年学生参加双创活动共提交项目书410份,获学校“互联网+”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铜奖1项;组织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27项,其中获国家级、省级项目各1项,获校级项目12项。研究生发表论文31篇,其中核心、SCI、CSSCI、CSCD期刊12篇。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超过85%,研究生就业率100%。
⑷坚守意识形态责任,强化意识形态育人。建立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常态化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严把教材选用关。规范教师课堂教学纪律,建立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及违规处理办法和听课规定等制度。突出师德师风标准,严把研究生导师遴选关和研究生招生录取关,实施师生学术行为规范管理和奖惩制度。严格落实讲座、研讨会、论坛等阵地的审批及台帐制度。加强自媒体督查监管,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5)加强思政队伍建设,强化全员育人。认真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构建党团书记、思政课教师、学工干部、辅导员、导师、学生干部共同参与的思政队伍。实施“1+N”学科团队集体导师制。学院现有包括专兼职思政干部12人,班主任9人,研究生导师27人。公共管理系党支部被评为校“五星”党支部;校“三育人”先进集体1个、先进个人3人。
3.课程教学
(1)核心课程及主讲教师
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及主讲教师,《公共管理研究与方法》主讲教师:邹晓娟、《行政体制改革》主讲教师:黎敏、《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主讲教师:陈洋庚、《经济学理论》主讲教师:李道和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及主讲教师,《教育经济学》主讲教师:柳军、《教育管理学》主讲教师:李剑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主讲教师:张继河、《教育统计与测量》主讲教师:张学玲
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及主讲教师,《公共管理研究与方法》主讲教师:邹晓娟、《经济学理论》主讲教师:李道和、《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主讲教师:李辉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主讲教师:郭如良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及主讲教师,《高级土地规划学》主讲教师:陈美球、《高级土地资源评价》主讲教师:赵小敏、《土地资源经济学》主讲教师:周丙娟、《土地信息技术与空间建模》主讲教师:黄宏胜
(2)课程教学质量和持续改进机制
课程教学质量良好,没有出现教学事故。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本学位点多举措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一是完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教师从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高级思维能力、课程思政、工作与事业准备和个人发展五个维度设置教学目标,以学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考核反馈和学习支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潜力,实现预期学习成果。二是构建“以质为本”的保障机制。建立学校、教学单位和基层教学组织三级课程质量保障机制。学校教学质量保障委员会通过评估提升全校课程质量,教学单位作为责任主体实施院级课程评估,基层教学组织作为工作主体负责课程质量保障,完善自我评估方法并开展评估改进工作。构建专家评估、学生学习体验调查、教学状态常态监控“三环节”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专家评估通过审查大纲、访谈学生、观摩教学、审阅学习成果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学生学习体验调查从学生视角出发,围绕课程质量要素和准则,将传统学生评价教师变为学生评价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体会;教学状态常态监控通过执行大纲评估、课堂状态观测、教师教学体验调查、在线学习数据、课程成绩分析五个模块,实现常态化的课程质量数据采集、分析与处理。
(3)教材建设
为适应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及新专业建设的需要,本学位点结合自身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教材建设规划,明确了教材建设的目标和主要工作。创造条件,编写高水平、高质量的精品教材。本学位点教师共主编教材2部。
(4)教学成果及教改项目
本学位点认真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与教学成果评选奖励 ,引导、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获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具体为:郭熙、赵丽红、周丙娟、赵小敏、钟海燕,“赛事驱动、思政融合,六位一体”的管理学人才培养提升模式创新实践,陈美球,郭熙,蔡海生,黄宏胜,段萍,“调研强基、实践选题、综合提能”的土地资源管理研究生培养模式。
本学位点开本年度设的核心课程及主讲教师,课程教学质量和持续改进机制,教材建设、教学成果、教改项目等情况。
4.导师指导
(1)导师队伍选聘、培训、考核情况
2022年新增导师2人。为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管理,在导师选聘工作中本学位点严格按照《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修订)》(赣农大发〔2017〕34号)文件明确的
准选聘导师,严把新增导师遴选质量关,努力提升导师队伍整体质量。
为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对导师队伍进行严格考核。2022年完成了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工作,导师均具有指导研究生资格。导师于2022年7月均参加了教育部主办的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暑假教师研修培训活动,2022年12月参加了教育部主办的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寒假教师研修培训活动。
(2)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制度要求和执行情况
本学科点根据《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修订)》(赣农大发[2017]34号)加强导师管理,保证导师遴选条件规范、新增导师培训方案到位、导师承担课题积极。同时,导师实现招生资格年审制和导师资格考核制。导师制度执行情况良好。
5.学术训练
本学科点深入贯彻落实《江西农业大学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工作办法(试行)》的文件要求,从制度的根本上对学术训练及科教融合培养研究生成效进行质量的保障与监督。不仅良好地适应了我校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对高层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而且持续凝练学科方向,提升培养质量,进一步促进了人才培养的内涵发展。
为发挥本学科专业优势,切实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研究生教学理念,本学科教学团队针对该专业政策性、实践性强的专业特征,提出了“以调研能力强基、以实践需求选题、以综合培养提能”的培养模式。一年以来,基于各类社会实践,该培养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学生参与各类发表学术论文31篇,包括SCI收录4篇、CSSCI收录3篇、CSCD收录4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5篇;二是研究生先后获得各类比赛奖项(校级以上各类竞赛)11余项;三是研究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及论文参会热度空前高涨。
此外,根据《江西农业大学经费支出管理办法》(赣农大党办[2016]35号)、《江西农业大学财务管理办法》(赣农大党[2016]47号)、《江西农业大学差旅费管理办法(修订)》(赣农大发[2017]29号)及其他一些财务规范的要求,对学科(专业点)一系列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和修订。按照《江西农业大学校级重点培育学科(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重点学科资金的开支范围、比重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并以学科点牵头,专门组织相关分管领导、学科(专业)教师,共同制定了《江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重点培育学科著作资助细则》,在建设周期内按年度分别制定学科经费预算。以上财务管理制度的修订及制定从根源上保证了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完整性,使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建设资金使用有章可依。
6.学术交流
学科点一直以来重视、鼓励师生参加学术交流,以了解国内外专业前沿动态,学习先进教学科研经验。本年度,学科点举办学术报告会共5次。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支持师生进行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共34人次,拓宽了广大师生的研究视野。
7.论文质量
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水平是衡量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标志。学位论文质量不仅是检验学位获得者本人理论基础、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而且更是综合反映学校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核心内容。为进一步保障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2022年毕业论文严格遵循本学科点制定了《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办法》。
一是实施学位论文质量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导师是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规范进行严格把关,认真指导和审查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引导研究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帮助研究生养成恪守学术规范的习惯。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作为导师考核、招生资格确定、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二是严把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关。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需要指导老师发给研究生秘书,研究生才能参加开题答辩。开题报告不合格者,须重新开题。开题报告完成后,本学位点要填写《开题报告情况备案表》,并报研究生院审查与备案。
三是认真审查学位论文格式。为实现学位论文在格式上的规范化,各研究生须严格按照学校论文格式撰写学位论文,导师须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内容和格式严格把关。
四是严格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环节。研究生将待检测论文提交导师,导师对提交检测的电子学位论文须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审查和把关,经审查并签字确认后提交学位点研究生秘书,由研究生秘书统一提交研究生院进行相似性检测。
五是重视学位论文抽查和评阅。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工作完成后,然后将本学位点的毕业论文全部送至校外专家肓审。肓审意见由研究生秘书发给研究生和指导老师,并要求指导老师指导研究生对论文进行修改。肓审不合格者不得参加毕业论文答辩。2022年本学位点有33名硕士研究毕业,论文送审通过率为100%。
六是按答辩专家意见认真修改论文
答辩时,答辩秘书应详细记录答辩委员的提问和建议并亲笔签名。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研究生须根据答辩委员意见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导师审查把关后方可提交纸质和电子学位论文。本学位点将组织专家对提交论文是否按专家意见已作修改进行抽查。
8.质量保证
(1)严把本、硕学生培养质量关
学位点在研究生的导师互选、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学位论文预审及预答辩、学位论文查重及外审、学位论文答辩等各个培养环节严格把关,建立了师生学术讨论记录、教师授课互听及专业学术报告等制度,师生通过微信群、QQ群及现场交流等形式开展专业课程、论文撰写等主题交流,严把学生教育质量关。同时,学科点积极举办与分享各类学术交流会,通过设立研究生专业学术报告会参加考勤积分制,督促研究生向优秀学者学习并了解相关的研究前沿问题与方法,以培养研究生学术素养、激发学生科研兴趣、提升学术能力。
本年度,学科点通过强化指导老师责任、实行计划控制法和目标管理法,以把控研究生、本科生毕业论文进度和质量。毕业生学位论文合格率100%,全部毕业生均通过答辩顺利毕业,并且每位硕士毕业生在毕业之际均在国内正式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本科生就业率超过95%,研究生就业率100%。
(2)学科服务社会成效显著
学科点锚准地方“三农”,构建“学院统筹、学科支撑、项目依托、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长效机制,组织师生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规划和咨询主战场,在开展乡村振兴基层工作人员状态专题调研、社会调查、“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质量。2022年,学科点师生助力“江西省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第三方评估”“乡村人才培育”等工作,培育乡村相关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公开出版与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有关的专著和教材4部,主要成果获得了业界及相关各方好评。提交的2份咨询调研报告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和上级相关部门采纳。同时,学科点还派出多名农业科技特派员指导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促进了乡村振兴工作进程,极大的发挥了学科点专业理论知识的社会应用价值,也提升了学科点的影响力。
9.学风建设
本学科点从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教育部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相关文件要求,在新生入学、培养过程、毕业答辩等环节构多措并举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内涵,进一步加强学术规范、恪守道德底线。具体举措如下:
强化制度建设,构建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并贯彻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研究生教育培养管理和科学道德建设开展系列座谈,听取资深教授、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代表等各方面意见建议。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对研究生科学道德进行常态化、全方位监督,引导广大师生自觉成为优良科学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
严守道德底线,规范学术行为。不断加强学生科学道德素养教育,定期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贯彻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要求。将科学道德教育纳入新生入学第一课,在全校和各学院入学教育大会上进行科学道德规范专题讲座;严格开展研究生学位论文查重检测工作,对所有申请学位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确保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注重师资培育,落实主体责任。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和师德考核工作小组,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和科术道德建设。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不断强化对研究生导师资格审定、师德师风、工作业绩等的监督和管理,要求导师对其指导的研究生进行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并对学生学术成果规范性进行常态化的检查和审核。
10.管理服务
(1)思想政治引领服务
一是将支部建在学科专业上,突出“党建+”育人。学位点积极落实基层党建“三化”建设和“三全”育人要求,创新“党建+学科(专业)”育人模式,设置研究生、本科生党支部,安排教师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实施院领导联系研究生党支部、党员导师上党课和“一本导师”等制度,并纳入育人考核指标体系。严格规范组织发展工作,切实发挥学生党支部和党员在学科专业建设及育人中的战斗堡垒与和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意识形态管控保“全员育人”。首先,学科点建立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常态化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同时,优化师德师风标准,严把教材选用关,规范教师课堂教学纪律,建立了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和奖罚制度以及师生学术行为规范管理制度。其次,学科点认真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构建党团书记、思政课教师、学工干部、辅导员、导师、学生干部共同参与的思政队伍。实施“1+N”学科团队集体导师制。
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改革和实施,本年度学科点在教学上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成果申报省厅级教学类科研课题8项;公开发表教学类论文45篇;指导学生在华创杯、挑战杯、“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研创杯等比赛中荣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银奖2项。
(2)师资实力提升服务
本年度,学位点通过实行院长、学科带头人及专业负责人三级管理制度,为学科点的师资力量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实施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工程,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分别通过江西省“双千”计划、江西省首批引进培养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等方式,引进国家高层次人才2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提升了学科建设的能力。同时,学科点密切关注高端人才资源信息,多举措并行引进博士2人,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努力壮大师资队伍。
师资力量的加强和研究平台的支撑,使得学科点师生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2022年,学科点立项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8项,承接地方公共管理类横向项目5项。出版专著6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5余篇,其中北大核心及SCI/CSCD/CSSCI高质量期刊论文22篇;获批省教育规划课题4项、江西省社科规划办课题3项、校级课程思政项目1项;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指导学生在国家级学校期刊上公开发表31篇,其中北大核心期刊论文5篇,SCI/CSCD/CSSCI期刊论文共9篇。
11.就业发展
本学科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着力提高毕业生核心竞争力。
2022年本学科硕士毕业生有33人,就业率为100%。4人接攻读博士研究生,15人进入其他事业单位(包含医疗、中初教育、部队、国家项目等),8人进入企业就业,6人进入机关单位,无人自主创业;从就业地域来看,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江西,占比达60.61%。
为了解本学科毕业生就业发展质量,特通过对用人单位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电话访谈等形式进行综合调研。经调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评价较为满意,其中对工作能力、敬业精神、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满意度颇高;二是认为本学科研究生专业设置符合行业发展需求,所学专业与岗位相关度比较相关并给予高度评价;三是希望本学科能够拓宽招生规模,能够保证为各类企事业单位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
(四)服务贡献情况
1.科技进步
本学科点高度重视服务科技进步,充分发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交叉融合优势,软硬兼顾,为科技进步提供助力。2022年学位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项,其中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江西省公共管理学会年会论文二等奖1项,江西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科技转化率和授权专利数与往年相比都有显著提升,成果转化和咨询服务到校经费总额92.28万元。2022年度学位点发表了45多篇学术论文,其中核心以上论文20多篇,出版了《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2021)》《江西乡村振兴典型案例(2022)》《企业劳动用工合规风险防控与HR实操指引》等6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有效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知识传播与科技进步。
2.经济发展
本学位点本年度积极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学科新增城区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更新、区域富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赣江新区、鹰潭市、景德镇市等国土空间规划50多项社会服务项目,为江西地方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围绕提升国土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等形成了系列对策建议报告,先后有2份咨询调研报告获省级以上领导批示或部门采纳。主动参与《江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21-2030)》编制工作,完成《乡村振兴人才规划》内容的起草。主动融入国家、江西省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考核评估工作,学科点教师负责江西省2个县、参与重庆市2个县的考核评估。主办及参与江西省国土空间规划、估价师继续教育、土地整治等培训活动6次,学科教师深入吉水县等地参加江西省乡村振兴大讲堂30余次,派出省级科技特派员3人,累计培训相关技术人员3000 余人次,深入乡村一线、服务经济发展,获得业界及相关各方好评。
3.文化建设
一、注重农文协同,培育劳动文化。学位点组织研究生深入农学院水稻种植实验基地,开展插秧体验活动,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文化素养。同时,土管学科研究生党支部组织“思源社”开展“学党史”、“讲好抗疫故事”和“重走豫章大地”等活动,以加强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
二、紧跟党的步伐,开展红色教育。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和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开展了“我为党旗添光彩”主题党日活动,包括理论学习、微党课、音乐党课、红色走读等活动,传承红色基因。举办了“青春献礼,共贺祖国华诞”爱国主题教育活动。其中,师生们合唱爱国歌曲、观旗诵诗、开展党课等,表达对祖国的祝福和激发爱国情怀。师生还一起拍摄了“向祖国生情告白”主题视频,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爱国报国的壮志。
4.服务社会典型案例
案例一:创新“调研强基、实践选题、综合提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为切实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研究生教学理念,本学科(专业)特别是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团队针对该专业政策性、实践性强的专业特征,提出了“以调研能力强基、以实践需求选题、以综合培养提能”的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并获得江西省第十六批高校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该培养模式很好地解决了研究生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研究内容与现实需求脱节”的问题,大大增强了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通过深入社会调研,研究生能够真实了解现实需求,在为书本上的理论找到落脚载体的同时,也更加明确了实践对研究的需求,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或去充实理论学习,找准了学习方向,增强了学习信心,为学以致用奠定了基础。
在2022年,继续完善推行培养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中,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被SSCI、中科院一区SCI、CSSCI、CSCD和中文核心期刊收录,课题获批多项。此外,研究生取得了多项荣誉,包括参加各类比赛并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以及在校内外学术会议和论文参会中展现出色,2022年的各类会议上也获得了多项成果奖励。
该模式不断自我完善过程中,也在发挥着扩散推广作用。据悉,该模式已经应用到了本校多个专业的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培养中。此外,该模式还得到了多所高校的校外推广。
案例二:致力基层服务 助推乡村振兴 讲好“三农”公共管理故事
本学科(专业)坚持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为己任,长期扎根于中国农村实践大地、解决农村公共治理难题,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1.强化“三农”政策咨询。2022年,学科团队先后获批和完成多项社会服务项目,形成系列咨询调研报告。并有报告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和上级相关部门采纳。同时,积极参与民主党派、社会团体调研活动,社会反响良好,得到省领导充分肯定。
2.助力地方扶贫评估工作。学科点师生投身脱贫攻坚评估调研,为地方扶贫监测工作献计出力。先后参与“2022年江西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第三方评估”等项目的实地调研活动。
3.服务江西乡村振兴。学科团队通过“农业大讲坛”“一村一名大学生”等人才培育活动为乡村振兴大量培养人才。同时,组织及参与江西省国土空间规划、估价师继续教育、土地整治等培训活动,公开出版多部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相关的专著或教材。学科点还指派农业科技特派员,指导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组建乡村振兴促进团和服务团,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服务当地群众。利用暑假时间赴乡镇基层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为强化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建言献策,产生了系列成果并获得了广泛好评。
二、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本年度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1)学科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引进难。本年度公共管理学科只引进了2名博士,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的引进依然困难,成为本学科(专业)建设提质上水平的“卡脖子”痛点。
(2)学科平台与建设经费相对不足。本年度学科(专业)平台建设专项建设经费使用与建设要求不适应,难以支撑土管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和公管专业省级一流专业的持续建设和顺利验收。
(3)学位点师生参与学术交流的力度相对不大。因疫情影响,本年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不到10人次,研究生参与国内学术交流活动不到20人次,师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力度还不够,有待于进一步拓宽和加强。
三、下一步建设计划
本学科(专业)包括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与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四个二级学科点,以及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士中设有土地资源学二级学科点,形成了“本-硕-博”的一贯制培养模式。
总的建设目标:十四五期间,围绕以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实践提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理论,讲好公共管理学中国故事为主线,运用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自然资源学、统计学等多学科思维,促成多学科、跨领域整合,努力推动本学科(专业)在全国高校学科综合评价中实现新的突破,积极申报公共管理学博士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突破省一流专业、争创国家一流专业。
“十四五”期间具体建设目标:
1.思政教育,具体指标:新增各类省级课程5-6门。
2.建设队伍,具体目标:新增博士教师6-10名,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10名左右,依托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经济等博士授权点新增博士研究生导师3-4名。
3.人才培育,具体目标:研究生招生稳定增长,力争省级优秀毕业论文4-6篇,争取实现国家三大赛的省级奖项3-4项,国家级奖项1-2项,毕业生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4.科学研究,具体目标:新增国家级(含教育部)课题5-8项,省部级课题15项左右,力争新增省部级科研奖励2-3项,省级教学类奖励4-5项。
5.社会服务,具体目标:新增社会服务项目15项左右,提交相关政府咨询报告20篇左右,力争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10次左右。
6.国际交流,具体目标:新增参与国际会议5-10次,主办或者承办国际会议3次左右,力争国际交流师生人数超过5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