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版《新华字典》新词变化浅析

发布者:gggl发布时间:2012-10-24浏览次数:

第十一版《新华字典》新词变化浅析
吴丽丽

第十一版《新华字典》于2011年7月面世,与旧版比较,变化主要集中在热词新词的收入上。像“晒工资”、“XX门”等网络热词被收入字典,但“给力”、“童鞋”等更加流行的热词却并未收入,这种收词标准的模糊性、不确定性,使得人们不由得质疑被收热词的合理性以及权威性。笔者试图从新旧版本的《新华字典》的变化中寻找社会生活的发展,分析其收词的标准和社会影响,探讨对待新词语的正确态度。

1    新版《新华字典》的词汇变化

    新版《新华字典》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其在词汇上的“增删修补”。
1.1    增加新词
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词汇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最为紧密,对社会的敏感度也最强。因此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新词得以不断的产生,旧词逐渐地消亡;同时,词的语义内容和词的语音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比如在几十年前使用频率曾经很高的词语“红卫兵”,现在的青年几乎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而目前热门的一些词语,如“上网、电脑、大款、回扣、跳槽、手机、短信、数码、下载、漫游”等,都是近几年才产生的。国内最具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正式出版后,仅几年就因为新词语太多而不得不推出“补编本”、“增补本”。2003年商务印书馆还专门出版了《新华新词语词典》,其中还收录了“蓝牙、黑客、上网、脑死亡、老年公寓、绿色奥运”这样一些新词语。而201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11版《新华字典》更是因收入一批新词,而惹来社会的热议。那究竟什么是新词语?这个“新”是个模糊词,它主要模糊在两个地方:一是时间概念,即出现了多久的词语才不是“新词语”;二是范围问题,即指的是形式新还是内容新,还是两者都新。在这里,我们认为新词语的“新”主要指的是形式,所以形式、意义全新的,以及形式新、意义旧的,无疑应视为新词语。
下面就例举一些新版《新华字典》中的新词:
1.1.1    增加网络媒体新词
①秀:xiù,(外)表演,展示:作秀;秀一把。
“X秀”与“秀X”,都有“表演,演出”之义,在这类组合中意思没有完全虚化、泛化。“秀”既可以处于词语前位,又可以处于后位,也可以脱离构式单独使,引自外来语“show”,是个音义兼译词。它最初出现于网络上,用来批判那些做作、不真挚的行为,如:作秀。后来发展为指称爱炫的人“秀男”“秀女”,又或者是用来指称那些选拔俊男美女的娱乐节目,如:选秀;再后来又有了“看秀,QQ秀,真人秀,秀一把,秀个性”等新词。这类词虽产生于网络,但却是由电视媒体炒热的,尤其是在一些综艺的娱乐节目中“秀”被得以广泛运用,并迅速蔓延至现实生活中。
②门:mén,事件,多指负面的事件:学历门,考试门。
“X门”源自英语中的“-gate”,从“水门事件”的“地名”发展为专指“高层的、重大的事件或丑闻”。“-gate”译为“门”进入汉语以后,其语义逐渐泛化,在与其他词语组合中可以用来泛指一切的“丑闻、丑事、丑行”乃至“绯闻、风波、闹剧、纠纷”等。总之只要具有新闻效应,能够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兴趣即可。如风波一时的“艳照门”事件, 就开启了国人用“门”组造新词的热情,像唐骏的“学历门”以及随后而来的“泄露门,国籍门、毒奶酪门”等等,似乎只要是负面事件,人们就喜欢用“XX门”来指称,以表达一种无奈、调侃亦或是看客的心态,同时也把用这类词作为一种潮流。加上在当代社会网络媒体的促动下,形形色色的“门”类事件得到极其迅速、广泛的传播,“门”也随之被汉语吸收,并且衍生出一个庞大的词语群。
③晒:shài,(喻)对人置之不理:把来访者晒在一旁;(外)展示,多指在网络上公开透露(自己的信息):晒工资/晒隐私。
“晒X”框架,最初出现的新词语是“晒客”,指热衷于用文字和照片将私人物件以及私人生活放在网络上曝光的网友,广义上也包括专门在网络上看别人晒东西的人。“晒客”的模标义是“曝光、公开”,也指在网络上展示、与人分享自己的资源,由此产生了“晒X”词语群,如“晒客、晒黑(通过网络揭露和公开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警示其他网民)、晒料(晒客披露的材料,如官本位、官员腐败、消费者利益受损、社会不文明想象等)、晒衣、晒食、晒工资、晒烹饪、晒孩子、晒化妆品”等,只要人们愿意,什么东西都可以拿出来“晒”一下。“晒X”源自粤语方言,它的兴起与广泛传播不仅有赖于网络媒体的催促,更是仰仗了闽语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正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体现,一种语言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
④奴:nuú,,(喻)为了支付贷款等而不得不拼命工作的人:房奴,车奴。
“X奴”所形成的词语群多源自行业用语,多是因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在当代社会发展较快,新事物、新现象较多,因此用以指称这些新事物、新现象的词语大量增生。最初网络上的“房奴”开创了“X奴”的造词模式,并且这一组造新词的模式迅速扩展开来,有了后来的“车奴,孩奴”等新词。这一类词指的都是当代社会的“都市新族群”,指称的是一群特定的群体,是一个时代的社会产物。
⑤烧:shāo,因富有而忘乎所以:有俩钱,看把他烧的。
由“烧”组合起来的新词,多含有贬义性,主要是对那些过分炫富的人进行批判,如说某人某行为是在“烧钱”,实际上是再说这个人浪费金钱,有时暗含批评其过分奢侈的潜在意思。
1.1.2     增加有关国计民生的新词
①民:mín,第十版:“人民:为国为民”,第十一版新增“以人文本”;第十版:“只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民、牧民、渔民”,第十一版的释文略有改动,改为“只从事某种职业或具有某种身份、特征的人”,并增加例证“灾民、侨民、股民、网民”。
“X民”的组词方式早已存在,如回民、汉民,藏民等。它处于一种承继性的组词模式中,词汇的基础意义基本未变,只是词汇的语义重心、情感色彩有了一定的变化。当今社会的“X民”词语群内涵更加丰富,范围也更加宽泛,它既可以指称“某一种人”,如汉民;也可以指称从事某一职业的人,如渔民;还可以指具有某种特征,属于特定范围的人,如饥民、难民、彩民、茶民、市民等。“以人为本”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此次把这一释义加入字典中,可以看做是执政者对以人为重,关注民生,尊重人权的一种宣誓,体现了执政者有做到以人为本的信心。
②工:gōng,第十一版增加了例证:农民工。
众所周知,农民工是我国社会工业化道路上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一直以来他们都是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不被人们所关注,具体什么是“农民工”没有一本字典或是词典能给出答案,在任何一本字典中也找不着这个词。此次新版新华字典将“农民工”加入字典中,使得这一群体也有了自己的身份定义,不再是没有“标识”的群体。从这一变动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社会群体力量的壮大,他们的存在已不再是微不足道。这也反映出我们的国家越来越重视这一特定的群体。
③便:biàn,增加例证:便民。
这一变动主要是近年来国家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理念的体现,服务型政府首要就是要便民,新版新华字典将“便民”加入其中,足以反映国计民生在社会生活和语言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地位。
1.1.3    增加具有政治色彩的词汇
第十一版《新华字典》较之以往字典的不同之处还在于,这次的修订增加了像“和谐、民生、愿景”等具有浓郁政治色彩的词。这些词多出于政府的工作报告或者是重要领导人的讲话,它们体现的是新时代新型政府的执政理念。
1.2    删除过时或检索较低的词
此次修订删除了第十版中像“合作社、煤油”等过时的词语。删除的这类词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存在,它们已经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而作为反映客观世界的词汇应该与时代相契合,及时去除那些与时代脱轨的旧词。另外在新版字典中像“手机、飞机、秘书”这类大家众所周知的词也难逃被删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熟知度极高,人们根本就不需要通过查字典来了解这类词的意思,它们的检索率极低,当然也就失去了列入字典的必要。
1.3    修正或补充某些词的释例
①咱:zán,第十版:“咱们:咱们穷人都翻身了”;第十一版例证改为:“咱们村全都富起来了”。   
②盲:máng,第十版:“(喻)对某种食物不能辨认的:文盲,色盲,扫盲”;第十一版新增释例:“计算机盲”。

  1.    字典中未收入的热词及收词标准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迅速地发展,热词是层出不穷,几乎每一年都有新的热词,可谓是年年新,年年热。这些热词都是时代的产物,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此次新版新华字典中虽然收入了不少的新词热词,但也有许多近年来很火爆的新词没有收入其中。下面就简单地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词,并从中来探究新字典的收词标准。

    1.     未收录的热词

①给力
“给力”是中国北方的土话,表示给劲、带劲的意思,源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文配音版中悟空的一句抱怨:“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师!”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预想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给力”用作形容词时,类似于“牛”、“很带劲”、“酷”。 如:“这个游戏太给力了!”尤其是当某个事件或某个现象给人以强烈的刺激,让人精神为之振奋时,人们就会用“太给力了”来表达。当它作为动词(相当于形容词动用)时,用的是本义“给予力量”、“加油”,如:“大家给力啊,现在靠你们了”。在2010年世界杯期间,由于“给力网”的网友对该词的广泛运用,“给力”开始成为网络热门词汇,并且快速的由网络走向媒体、报纸,火爆于民间。例如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就引用了“给力”一词,而随后其他报社也纷纷效仿,一时间到处都可见“给力'”的身影。但是如此高热度的新词却没有被收入新版的《新华字典》当中,这难免让一些人困惑。
②神马
此词最初是网友在天涯论坛上将“什么都是浮云”误打成“神马都是浮云”,因其能很好的体现现代人调侃的心态,备受网友的广泛推崇而火热起来的新词。后来因在一些综艺节目,尤其是占全国收视前列的《快乐大本营》频繁使用“神马”一词,更加快了此词的普及程度。
③童鞋
“童鞋”是“同学”的谐音词,因其形象生动而被网友大量使用,多存在网络语言中。
④族
“X族”最早是是从日语中引进过来的。日语中的“族”源自古代汉语,它保留了“祖先相同的一类人”和“同类”这两种意思。由于中日交流日益频繁,“X族”的用法被引入,如背包族、打工族、月光族、闪婚族等等。在现代汉语中,“族”指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类人,一般用来称呼整体,也可指称个人,其概括性相当强。当然这类新词语中一部分理据性较强,但一部分比喻性词语以及带有字母词的词语理据性就较差,如IT族、QQ族、DIY族等。
⑤客
当代汉语“X客”是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以汉语原有的“X客”为基础,融入人们在吸收外来语时选用的让人望文生义的“客”,由此得到更新的产物。汉语中原有的“客”只能指人,如“房客、来客”,而当代汉语中“客”是一个兼容并蓄的词,它既可以指具有某种行为特征的群体或群体中的一员,也可以指与网络有关的事物,且与之组合而成的新词多具有可分析性,如“淘客、迁客、搜客、拍客、背包客”等。这类新词多源自计算机网络,同时也借助网络迅速传播并且不断扩大丰富自己的内涵,不断衍生出新词语,如由最初的“博客”衍生出了“访客”,由“淘宝客”衍生了“返客”等。如今随着网上购物的风靡,“淘宝客”、“返客”等新词十分的流行,然而这类新词也未能被收入新版《新华字典》当中。
以上都是这几年社会上十分火热的新词,它们在网络、媒体及民众当中具有很高的流传率,但是却无一幸免地被新版字典拒之门外。

    1.    收词标准

    语言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语言与社会实际上是处于共变的关系。当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社会生活的各个出现许多不同以往的新事物、新现象,而已有的旧词往往无法完成表述、称谓的功能,因此迫切需要注入一些新词。新版《新华字典》就在保留了大部分基本词汇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新词,为字典注入一股新时代的气息。我们知道语言具有交际功能,是为不同层次的人服务的,新词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某一类词社会地位、功能的肯定,并服务于一定的人群,因此需要谨慎进行。作为面向全球发行的新版《新华字典》则更需要细细斟酌,多方考证,收大家普遍认可的、有旺盛生命力且可识度高的新词。它的收词标准大致可以概括如下:
2.2.1    收词以稳固性为主,删除过时的旧词,不收临时使用的热词
词汇中的基本词汇具有很高的稳固性,词汇的变化遵循渐变的原则,即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词汇中也只能是小部分产生变化,而绝大多数是保留原有的状态,所以第十一版《新华字典》也必须是承继性的,也就是说大部分收字与原版的相同,注重的是词语的交际功能。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旧词中所反映的一些社会现象已离现代社会过于遥远,没有再留下来的必要,所以为了保持语言的简便实用以及经济性,有选择的删除一些旧词是明智之选,如新版字典中就删除了像“合作社、煤油灯”这类远离现代社会的旧词;而像“给力”一类词虽然具有极高的传播率,但是它只能火爆一时,并不能持久,缺乏稳定性,因此没有被收入。
2.2.2    收词体现人们开拓创造的自由度和创新能力,体现了时代特色
从哲学上看,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及发展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所以语言的发展离不开与时俱进,作为语言构建材料的词汇就必须体现时代特色,反映当代社会的重大历史巨变,以创造新词来和时代进行交流,并烙下时代的印记。当然在创造新词的过程中,也洋溢着人们的自由创新的氛围,主体选择新词的过程本身就可以看做是一种自由,一种创新。像“房奴”这类词的产生是伴随着高房价的现象而产生的。
2.2.3    收入的词必须具有引导规范和标准的意义,同时具有能产性、灵活性
如今的新词热词,大多是源自网络语言,而网络语言中多数词语又具有很高的能产性、形象性及灵活性,但是能够被收入字典的词是少之又少。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多是是网民心里宣泄的一种方式,充斥着调侃的基调,具有很大随意性,缺乏规范和理据性。比如“神马都是浮云”“童鞋”这类词,如果将其收入,势必会影响学生们的造词用句,尤其是根据谐音造的新词,往往容易让人在书面材料上写错别字。
2.2.4    收入的词可识度、传播率高,适用范围广,具有开放性和新颖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保存人类认识成果的最佳手段。因此字典收入的词语需要是社会公认的,是约定俗成的,要有极高的可识度和适用范围,否则新收入的词语不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其传播率也不会高,当然更不利于语言的应用与发展。

  1.    字典新词语的社会影响

 

对新版《新华字典》收入的新词,广大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既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主要观点分为以下两派:
3.1    积极影响
赞成者认为新词语多是社会新事物、新现象的代名词,学习和掌握一部分新词有利于人们了解社会,了解时代的发展趋势。中小学生学习新词语一方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他们掌握部分幽默风趣的遣词造句能力,即时掌握社会最新动态;鉴于新词使用者多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年长者学习新词可以了解当下年轻人的真实想法,便于和年轻人交流;而政府官方多掌握网络新词则可以及时把握民情,民意,甚至有时可以到达快速疏导民意的作用。当然学习和适用新词语,受益最直接当属语言本身,语言在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当中得以不断地发展,同时又实现了语言体现时代社会的功能。
3.2    负面影响
反对者认为新华字典过于追赶时髦,许多新词的收入缺乏权威性,尤其是字典当中对网络新词的收入,更是遭到传统派的极力抨击。他们认为这些新词影响了语言规范的健康与纯洁性,对网络新语的收入实际上是鼓励了那些网民对汉语的恶意篡改,体现的是网民们知识的贫乏与苍白。与此同时很多家长也表示了担忧,不少低学年的学生满口都是网络新词,动不动就是“时髦”语录,作文本上到处都是谐音代替的错别字。而且这一类受新词影响的青少年极其不好管教,很难让他们改掉运用大篇幅新词语的习惯。也许是新词的新颖性、生动形象性及简洁、具有个性的特色,使得许多人处于叛逆期的青年人趋之若鹜,不愿接受传统正规的语言造字。

  1.   引导言语活动,给新词语更大的生存空间

 

新版《新华字典》词汇中的新变化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同争议,这正说明了语言与社会每个成员都有紧密的关系,每个社会成员对待新词语的态度各不相同,对待新词语的态度和认识与一个人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语感品味、年龄性别、心理因素、社会地位等密切相关。
新词语是当代必须面向世界的汉语语言文字迅速发展的推动力。任何社会的语言创新、文体变革、符号新生,都是以人们暂时不习惯的变体代替已经习以为常的正体而实现的。对待新词语的态度应该是“观察描写习惯和发展趋势,总结完善规范标准,选择约定俗成的流行形式,引导言语活动,优化交际效能”,对新词语不能一概否认,但也不能不进行必要的引导规范。
4.1    更新语言观念,以宽大的心态对待新的语言现象
当代社会的各种语言现象首先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此后才是人们语言观念的日趋成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变、开放的社会环境、较大的语用自由等,极大地推动了语言的更新换代,许多新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以往的部分旧词也慢慢地变得不合时宜,所以此时的我们需要更新自己的观念,不该一味排斥新词,而应以一颗宽大的胸怀去包容新的语言现象,做到兼容并蓄。同时,不断创造与吸收新词反过来也会促进人们语言观念的更新。
4.2    语言的规范与发展需要引导
我们不应该遏制新词语的发展,但也不等于放任新词语自我发展,虽然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但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规范是必要的。只是这种引导不能过分依赖行政力量,虽然有时确实需要靠行政法规来强制实施。对新词语的规范和对群众语言生活的引导是新时期语言工作的一项任务,语言工作者应该挖掘新词语的构词理据,探寻词汇发展规律,针对某一类词汇现象向有关部门和大众提建议,在尊重约定俗成原则的基础上作必要的引导和规范。新版《新华字典》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
4.3    在实践中保持语言的多样性,坚持与时俱进,展示自我个性
语言是一种复杂的事物。冯骥才先生曾说过:“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围墙,更深刻地讲,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和下意识等。” 所以我们对待语言需采取谨慎的态度,既不能固步自封,把自己锁在围墙内,也不能一味的追求创新。稳定与发展需要在平衡的状态下达到和谐。作为追求新颖性的新词,确实存在许多需要规范与改进之处,但凡事都是利弊同在的,新事物必然也要经过这一过程。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将它们放于实践中去检验,最后吸收那些经时间洗礼却仍旧保持了旺盛生命力的词,丰富和发展词汇,保持其多样性。吸收新词本身就体现了与时俱进,不断自我更新,在此同时,还需要体现自我的个性,既要有民族的,也要适当融入国际化的元素,在世界语言丛中展示自我风采与魅力。

 

参考文献

[1]云贵彬.语言学名家讲座[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于根元.路途和手段——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苏向红.当代汉语词语模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4]彭泽润.李葆嘉.语言学理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5]韩宝育.语言与人的意义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吕明臣,李大伟,曹佳.网络语言研究[M].北京:吉利大学出版社,2008.
[7]王璐.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的生命力——结合2010年网络流行语探析[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2011,(5).
[8]陈纯柱.网络语言的生成、价值和特征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2011,(3).
[9]朱敏秋.试论网络语言的意义[J].河南广播大学学报,2010,(2).
[10]闵毅.网络语言探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0.
[11]张久海.王华丽.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报,2011,(1).
[12]王敬雪.网络语言的现状及影响[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3).